腊八节的由来及习俗 腊八节的传说

  腊八节,俗称“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有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这一天是佛陀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被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的由来

  为什么岁末之月称“腊”有三个含义:一是“腊人,接也”,寓意新旧交替(《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是“腊人同猎”,是指田猎得到禽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边,就是用肉“冬祭”;腊八节又称“佛成道节”,又称“成道会”,其实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腊日的由来。

  自古以来,腊八就被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 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根据《祭祀记》和《郊区特殊动物》的记载,腊祭是“12月,万物聚在一起,索取食物。”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祭”,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这个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冬至后的第三个徐日是先秦腊日,后来佛教传入,将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以扩大其在当地的影响力。随后佛教盛行,佛成道日与腊日融为一体,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腊月初八,南北朝开始固定。《说文》载:“冬至后三徐日腊祭百神。可以看出,冬至后的第三个徐日是腊日。后来,由于佛教的介入,腊日改为十二月初八,从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的习俗

  【祭祀】

  应绍“风俗通”云:“礼传”:腊人,猎人,言田猎兽,祭祀祖先。或者:腊人,接也,新旧交接,所以大祭也是为了报功。”它起源很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芪始为蜡。蜡也是,索也,12月,他们聚在一起,为一切买单。”《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为天地服务”。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说“清祭”,周说“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对象范八:先吝啬神农、司吝啬神后姬、农神田官之神、邮表边界之神、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沟、昆虫神。冬至后第三个徐日,先秦腊祭日,南北朝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这一节又被神佛蒙上了色彩。传说释伽牟尼成佛前,绝欲苦行,饿晕倒地。一个牧羊人用杂粮和野果混在一起,用清泉粥把它叫醒。

  十二月八日,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成佛。从此,佛教将这一天定为“佛成道日”,念经纪念,相沿成节。明清时期,敬神供佛取代了祭祖、庆祝丰收、驱疫,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节俗主要是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与此同时,许多人从此拉开了春节的序慕,忙着杀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购买年货,“年”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宋代最早开始。每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清朝,喝腊八粥的习俗更为流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给文武大臣、侍从宫女送腊八粥,给僧侣送米饭、水果等。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送给亲朋好友。

  【腊八蒜】

  腊八蒜是在农历腊月初八来泡制蒜的习俗,是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一种习俗。它的材料是醋和蒜瓣。

  【吃冰】

  腊八节前一天,人们通常用钢盆舀水结冰。腊八节,他们脱下冰盆,把冰敲成碎片。据说今天的冰很神奇。吃了一年后,他们不会胃痛。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黔县的民间风味特产。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左右,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豆腐。人们称这种天然干豆腐为“腊八豆腐”。

  【腊八面】

  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不生产或不生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第二天,用各种水果和蔬菜做肉末,擀面条,到农历十二月初八早上全家吃腊八面。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一起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调料,经文火一夜煮熟。据青海传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成道前,牧羊人献乳糜,用香谷和果粥供佛。粥是麦仁粥,后来成了青海的“腊八粥”。根据这种做法,后人在青海人的饮食中创造了这种饮食。也开始在餐厅流行起来。

  腊八节的传说

  传说1: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的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朱元璋在监狱里受苦的时候,天气很冷。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狱的老鼠洞里挖出了一些七八种五谷杂粮,比如红豆、大米、红枣。朱元璋把这些东西煮成粥,因为那天是腊月初八,朱元璋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享受一顿美美的饭。后来,朱元璋平定了世界,成为了朝南的皇帝。为了纪念监狱里的特殊日子,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并正式将当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故事

  传说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净饭王的儿子。他看到所有的生物都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对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不满,放弃了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经过六年的苦行,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作为纪念。“腊八”成了“佛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佛寺作浴佛会,举行念经,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煮粥供佛,叫“腊八粥”。并将腊八粥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以后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腊月初八前有些寺院由僧人手持碗盂,沿街化缘,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 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称之为“佛粥”。

  传说三: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习俗。传说古代五帝之一的朱旭,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特意出来吓唬孩子。古人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生病,身体不好都是疫鬼造成的。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红(红)豆,所以有句话叫“红豆打鬼”。因此,在腊月初八,红小豆、红小豆煮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4:腊八节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时,岳飞率领部门在朱仙镇抗金。现在是几个严冬。岳家军衣食无忧,挨饿着冻。人们一个接一个地送粥。岳家军吃了一顿人民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那天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为了纪念他,人们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都会用杂粮、豆类和水果煮粥,最终变得俗气起来。

  传说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全世界的农民工奉命而来,多年不能回家,家人送食物。一些农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导致许多农民工饿死在长城工地。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农民工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煮成粥,大家都喝了一碗,最后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在长城工地饿死的农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他们。

  传说六:传说老两口过着艰苦奋斗、节俭的生活,为每个人节省了一笔财富。然而,他们的宝贝儿子并不成功,娶媳妇也不贤惠。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家庭财产。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对年轻夫妇又冷又饿。幸运的是,村民和邻居帮忙煮了一锅米饭、面条、豆子和蔬菜混合的“杂粥”。意思是:“吃杂粥,记住教训。“这顿粥让这对年轻夫妇摆脱了坏习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靠勤劳养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腊八吃粥的习俗在民间很流行,这是人们为了警告后人而遵循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