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考古表明,古代哪个时期才出现专为焚香的香器?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香味使用历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各种香料,香味也随之产生。香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考古学表明,直到汉代才有专门为烧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汉代博山炉、魏晋鸟香、唐代长柄香炉、多香熏球、宋代折叠炉、各窑生产的瓷香炉香盒等各种香炉出现在历代。到了明代,盛盛宣德炉将香器的制作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两晋南朝

  在东晋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习俗开始盛行。薰衣草的习俗已经出现在汉代。在河北省满城市靖王刘胜墓中,发掘出的“铜薰衣炉”和“提笼”是用来薰衣草的器具。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薰衣草和专用薰衣草笼。

  文献中记载:“荀令来到别人家,坐了三天,香气无穷无尽。”因为荀子经常让他的衣服闻起来很香,所以当他回到别人家时,他经常坐在那里留下香气,三天后没有散去。在东晋,文人也用白檀香的香味来比喻深厚的学术背景。

  在两晋南朝流行的香薰风格中,从三国吴到南朝晚期的圆罐式和豆式香炉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期:孙吴中期至西晋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香薰,造型简单,整体为罐形,奢口鼓腹,圆脚,上腹雕刻三排圆孔,无支柱和底盘。

  第二期:东晋初期“东晋立国至穆帝升平前”(公元317-357年)第二期香薰,为短直口圆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镂孔,承重柱也是上下小圆柱体,承重板为平底碗形器。

  第三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公元357-479年)第三期香薰、酱油、罐状香薰、小口鼓腹、腹部密集的长三角形镂孔、圆柱形承柱,厚度短而直,承座宽而盘。

  第四期:相当于“齐、梁、陈”(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南朝中晚期没有发现香薰等器具。

  隋唐

  自东汉明帝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烧香仪式几乎经常出现在崇拜神灵或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上。甚至有人在行道上铺香,这使得对香的需求更大。《文昌杂录》第三卷记载:“唐宫里的每一个幸运都是用龙脑和郁金布地的。”

  唐代的香具也开始有了新的风格。比如多足香薰、薰球、长柄炉,质地多为金属或镀金银器。精制的金属香球和香薰在唐代很流行。唐代的多足带铜香薰非常独特,也有精制者。

  唐朝皇室多次迎接释迦牟尼佛的真实舍利,然后送回法门寺。法门寺文物中的镀金银香薰和镀金银香球是专门为皇室迎接舍利的真实身体而制作的。


  宋元明清

  宋人烧香,经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这可以从宋代绘画中看出。添香者用食指和拇指取出香丸,放入装满白灰的炉子中。在宋代,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香料模具压成固定形状,然后点燃。

  宋代大量进口香料,北宋香料是市进口部收入最大的商品之一。真腊、渤泥、蒲端、安南等地都盛产乳香、龙脑、栈香,香药也是朝贡的主要产品。一些香料,如乳香,被政府垄断,人们不得私下交易。

  虽然宋代香药输入量大,但仍供不应求。宋人一般用香,烧香量大。祭祀庆典、政府宴会、文武官考试、同年宴会、生日祝福等场合都需要香。

  宋人也有所谓的“试香”,在幽幽户外烧香。有时候,在花园里的“诗禅堂”里,他们试图点燃新的合香。是宋代人生活情趣中的重要节目之一,品味香味、香雾形状、长时间焚烟。

  宋人特别注意合香的熏制方法。点燃香料后,他们不会把它们放进火里。香炉上覆盖着厚厚的炉灰,具有保温作用。选择一小块烧红的炭块埋在中间,然后用薄薄的一层覆盖。灰只露出一点。用薄银片隔火,香料放在薄银片上熏制,香气自然舒适,无烟气干燥。更重要的是,炭块不仅使用普通木炭,而且使用精制炭团。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在南宋杭州市住宅区的各种服务业中,有专门为人们提供“香印板”的服务业。他们每天按香篆,按月收香钱。

  在宋代的香炉中,有许多特殊的形状,如隐藏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宋影青鸟形香炉(11-12世纪)。炉盖上蹲着一只像鸳鸯一样的水鸟。炉体贴有两层莲花花瓣图案和承重板。盘子底部有一个如意的云花式脚。香炉从鸟嘴里逃出来。炉体挖了一个小孔,使香烟从上面的鸟嘴里飘出来。另一种豆形香炉在宋代很流行,形状像一个高足杯。

  在元、明、清时期,成套香具很受欢迎,比如元代流行的“一炉两瓶”成套香具。“炉、瓶、盒”出现在明朝16世纪的绘画中。这种组合香具是为了方便储存香筷和铲子。

  明代嘉靖官窑也有所谓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用于祭祀、太庙、寺庙等正式场合。铜香炉在明代盛行,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宣德年间,曾使用泰国进贡的数万斤铜料,铸造了3300多件“宣德炉”。明晚期民间大量生产铜香炉,设计精良。铜香炉的普及与当时燃烧各种等级的沈香木块的普及有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