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朝后期制度不同的是,宋代的中枢机构由什么构成?

  宋代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中书、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是文武分权。下面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宋代的“中书”和唐代的“中书门下”性质一样,是宰相办公的地方。除了中书,尚书和门下的名字虽然存在,但已经成为外朝,不是宰相机构。

  宋初遵循唐末制度,以“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以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与政治事务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都可以加这样的称号作为宰相或副相。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省长官往往“缺而不置”。

  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为次相。名义上恢复三省,其实趋于一省,次相以中书侍郎因请愿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徽宗时,首相曾改为太宰,次相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宰官。据宰相称,这三个省已经是一个省了。孝宗时,他干脆把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的平章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没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是尚书省长官,宋是中书长官)。

  宋代也有一些特殊的宰相官称。蔡京权势最强的时候,曾任“太师总领三省事”,文彦博、吕公曾任“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当南宋韩愈当权时,曾任“平章军国事”。他不使用军国“重”事称号,因为“重”字测量权力有限,只能问重事;使用“同”,权力不专门。蔡、韩的称号是权臣耍弄权术的伎俩,不是宋朝常制。

  枢密院的起源也不一般。唐朝有左右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唐末枢密院在三省外复有一省,内枢密使在宰相外复有宰相,是正常国家机构以外的多余机构,是君主专制下宦官擅权的产物。唐末朱温在夺取政权之前,杀死了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用文人作为枢密使;同时,将枢密使从全面掌权转变为专管军事。宋朝继承了五代制度,建立了专门从事武术的枢密院和枢密院,使这位官员成立。二府制下枢密使,分宰相权,形成文武分权;同时,宋代枢密院长自称“本兵”,侵犯了原军事部门的权力。

  枢密院长官称宋初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或称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字(署)、同签枢密院事。元丰改制,专门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官称。在重组过程中,有人建议将权力合并到兵部,讨论枢密院机构是否继续存在。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所以专命官统一,相互维护,何能废除呢?因此,元丰改制时只保留了枢密院这一机构。宋代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照常用文人充当,副职有时用武人,充分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

  宋代有“宰相”的说法,是宰相和执政的合称。宰相是指宰相,仅限于同平章事、尚书左仆、门下侍郎、尚书右仆、中书侍郎,以及南宋尚书左右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参与政治事务、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院副院长,合称“执政”。

  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权力不能合在一起,所以没有宰相和枢密使。后来,由于使用兵西夏,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不相通气,对军事指挥不利,因此在庆历年间,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恢复原状,兼职没有形成制度。在南宋,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一些权臣曾以宰相兼任枢密使,但还没有定制。在宁宗之后,宰相兼枢密使才成为定制。宰相不能兼枢密使,是为了防止大臣权重威胁皇权。后来权臣兼任两职,确实影响了皇权。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