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罪臣的结局分别是什么?

  明末四大罪臣的结局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和有趣的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祖大寿

  (一)籍籍无名的他也曾风光一时

  辽东宁远出生于公元前1579年,因为他的祖父祖父受过训练,所以他的家庭在当时非常显赫。从小受祖父影响的祖大寿终于踏上了仕途,授予靖东营游击。这个不算太大的职位给了祖大寿足够的动力坚持下去,然后他的职位不断上升,仕途越来越顺利。1622年,后金与明朝发生了战争。不幸的是,明朝在战争中失败了。后金军追求胜利,占领了广宁。祖大寿领导的军队不得不四处躲避。1626年,祖大寿参加了宁远保卫战,次年保卫战反杀后金获胜。1628年,祖大寿因保卫战成功升职,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扎在锦州。

  明朝死后,明朝崇祯上位,祖大寿的日子越来越好。此外,祖大寿的“风景”也使他们的家庭“光荣”。几个兄弟也过着祖大寿的光明生活,这真的很高。为了表彰祖氏家族对明朝的贡献,明朝崇祯命令在宁远建设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几天后,清军又开始抑制自己的“欲望”。1631年,皇太极亲自带兵上战,很快包围了大凌河城,祖大寿不得不匆匆迎战。但由于准备仓促,城市粮食根本撑不了几天。很快,士兵们开始因为粮草短缺而恐慌。祖大寿也多次试图冲出去,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皇太极故意进行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寿果然被愚弄了。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军队数量不足更加稀少。皇太极见此,不停地给祖大寿等人写信劝说他们投降。虽然祖大寿当时不同意投降,但祖大寿在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十月初七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终于和另外三个人一起投降了。虽然后来又回到了明朝,但不久在松锦战争中又投靠了清朝。在那之后,他真的配得上他的决定。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降清后他很努力地对待“工作”,他的投降也“成功”点燃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第三:吴三桂

  吴三桂和前面介绍的祖大寿还有一些起源。怎么说呢?吴三桂是祖大寿的侄子,他们是亲戚。看了他们,我不禁感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做了什么才能超过祖大寿排名第三?

  (一)出身将门,考中武举,平步青云

  吴三桂从小就学习武术,擅长骑马和射箭,但他的家庭并不完整。他不知道他的生母是谁,他在哪里,他的父亲吴翔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做续弦,这也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段婚姻给祖、吴两家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吴三桂也因为祖家开始学习文学和武术,不到20岁就成功参加了武术考试,于是跟随父亲和叔叔(祖大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活。

  1631年(崇祯四年),在大凌河之战中,吴襄被安排带4万名士兵前往战争现场支援祖大寿。结果,吴襄半路逃跑,被解雇。1632年(崇祯五年),吴襄被复职,吴三桂也成功游击。接下来的几年,吴三桂真的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的,职位也一次又一次的高。

  (二)背叛明朝,投靠清军

  1640年(崇祯十六年),投清的祖大寿收到了吴三桂的来信,被皇太极看到后,皇太极回答说:“我已经洞察到了遗尔叔祖的总兵书。将军之心犹豫不决。恐怕将军失去了机会,可惜耳朵。“虽然吴三桂没有明确自己对降清的态度,但字里行间都表示,他已经把降清当成了自己的退路。1644年(崇祯十七年),吴三桂手握重兵。当时的明朝可以说是泥菩萨过河——他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吴三桂身上。李自成多次投降,吴三桂也因为他的行为多次考虑投降。虽然吴三桂没有明确表示是否愿意投降,但我们都知道吴三桂的心并不坚定。吴三桂听到李自成亲自率领军队东征的消息后,急忙派手迎接他,表示自己的投降意图,但当时为了拖延时间等待清军的救援。然而,4月21日,多尔根利用吴三桂的“危险”迫使吴三桂投降。虽然吴三桂的下落没有明确说明,但吴三桂最终还是服从了清军,因为清朝定都北京后,吴三桂直接被封为平西王。

  第二:洪承类

  与前两位相比,他还是比较惨的,因为家境贫寒,洪承类早早辍学,辍学后还要照顾家里的生意。天无绝人之路。在路上经过一所学校的路上,他会停下来听,偶尔也会写两对。洪启胤无意中发现了洪承畴的天赋和远大志向,决定接受他作为学徒免费教他学习。洪承类从小就表现出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让洪启胤十分赞赏,甚至在洪承类的一篇文章中批评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论。足以看到洪承类在他心中的地位。

  1615年,洪承类赴省参加乡试,成功中举。1616年,他去北京参加了会议,再次获得了头衔。他在陈科殿考试中获得了第二名和第十四名,并获得了学者背景。之后,他的仕途也很光明,不断升职,不断重用。

  明代农民起义很多,几乎“两天一小起义,五天一大起义”。本来,起义不是由洪承类管理的,但当时负责人杨鹤手里没有足够的士兵,不得不临时任命洪承类帮助管理。洪承类不知道当时起义主要是压制和抚养,他一上去就杀了300人,直接“红”了全国。

  作为杨鹤的下属,洪承类不仅不支持老板的抚养策略,而且每次都直接镇压土匪。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也杀了他。然而,他的行为在当时的明朝实际上是有远见的,因为明朝无法养活那些饥饿的人,所以人们不满意,再次反抗。杨鹤被解雇后,洪承类直接继任陕西三边总督。

  1638年9月(崇祯十一年),清军南下进攻,松锦之战开始。战争开始的太突然直接给了明廷一个措手不及,不得不把洪承类调回来。然而,这似乎毫无用处。1641年,清军直接将洪承类逼得“毫无反抗力”,洪承类不得不决一死战,结果埋葬了近10万士兵。第二年,洪承类被俘,皇太极多次劝说,但他坚持不投降,即使范文程也没能撬动他,无奈地回复皇太极:“承类不死。承类对我袍犹爱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很清楚,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议中,“自降身份”对洪承类嘘寒问暖,但几天后,洪承类就服从了,而且还向皇太极鞠躬。

  第一:魏藻德

  魏藻德应该是大家最好奇的一个。毕竟他是罪臣之首!看到前三个人做的事情,我有点震惊,那么魏藻德做了什么才能“最后”领先呢?别担心,我们慢慢说吧。

  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的财富毁了明朝,毁了自己

  与前三个相比,他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简短的。魏藻德很有才华,对崇祯的“小心思”也很了解。因此,他仍然成功地进入了朝廷当官,并成为了礼堂的右侍郎和东阁大学的学士。

  崇祯末年,明朝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争层出不穷。明崇祯为了那些工资,可以说是伤透了心。当时国库很不充裕,不得不要求官员交工资,但是看钱如命的魏藻德怎么会愿意呢?所以工资出来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以至于工资出来的时间长了就没见效了。

  崇祯十七年,魏藻德临危受命,成为内府首阁。敌人逼城的时候,明崇祯问魏藻德的意见,说:只要你开口,我马上下令。然而,平日里口若悬河的魏藻德选择了保持沉默。可以说,他的不作为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落。三天后,北京沦陷,崇祯上吊自杀,明朝彻底翻身。

  这时,魏藻德在家里静静地等着,等什么?等李自成来找他,请他出山。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死?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立即重用魏藻德,而是要求他们支付工资。魏藻德在压力下交了几万两白银,但那边的人怎么会放弃呢?于是继续用刑,经过五天五夜的酷刑,魏藻德终于受不了脑裂而死。

  这里四大罪臣的故事也算是一个简单的结局,但明朝的复苏真的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吗?在我看来,明朝的灭亡有自己的原因,也有这四个“结果”,不能推广,但他们确实加快了明朝的灭亡,不能说没有错,但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都扣在他们的头上。但也有人说,如果明崇祯能把他们扼杀在摇篮里,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在这里,我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不能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完全可能的。你需要自己回答这样的问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