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让梨的天才孔融:意料之外的人生结局,长大后的形象令人惊讶

孔融,时代才子,小时候便展现出了异常的聪明才智和令人佩服的品行。然而,随着他的长大成熟,他的形象却让人们感到意外和惊讶。在他的人生结局中,隐藏着许多令人遗憾和惋惜的故事,这位曾被视为天才的孔融,最终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结束了他的生命。

孔融的童年,有两件趣事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口中的美谈,一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众所周知孔融是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但是他不仅不持年幼而娇横,而是懂得礼让年纪大的哥哥们,二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典故也同样来自于孔融,他自幼就聪慧过人,是有名的神童,当时一位名士就调侃他小时候很聪慧但是长大了可不一定成材,没想到小孔融不惧讽刺,直接怼回去,说想必您小时一定十分厉害,他反应迅速又将矛头指向对方,让在座的宾客们都为之惊奇不已。小时让梨的天才孔融:意料之外的人生结局,长大后的形象令人惊讶

世人口口相传最多的也就是这两个故事了,那么孔融长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有没有如那位名士所说,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类型呢?或者仍像少时那样懂礼貌守礼仪呢?其实,长大后的孔融名声依旧很高,身为孔子后代的他,是东汉末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就是除了曹氏父子三人之外,文学成就非常高的人之一了,但是这位声望极高的儒士,真的仍像小时候那样讨人喜欢吗?他最后又为何会被曹操所杀呢?

一、刚直不阿

孔融受人征召做官以后,就暗中查访官场乱像,那些暗地里搞小动作贪污的人,他都进行罢免贬职,这其中就有很多宦官的亲信,当时朝野中宦官的权力很大,他的上司怕得罪这些高官,于是便责问孔融何至于此,孔融则面不改色地说出这些贪官污吏的面目,毫不示弱,

孔融作为一个文人,性情中便多了一些文人身上的高洁傲岸,因此在官场中厌恶结党营私的丑恶行为,自己也直言不讳声讨这些乱像,自然就为以后的被杀埋下了祸根。

二、孔融“非孝”?

很多人常常感叹孔融小时候可谓是孝道的模范代表人物,可长大后又向孝道提出了质疑,他曾经对祢衡说,父亲对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由父母的感情所产生的;母亲对于儿子,同样有什么恩情呢,就像把物体放在瓶中,拿出后也就分离了,这样的言论在当时肯定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言论,可是他的用意却更加深刻。

当时的东汉末年,察举制度盛行,礼教制度渐渐僵硬颓废,名教礼法进入高度形式化和虚伪化的阶段。许多人为了赢得孝的好名声以进仕途,便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孝道披上虚伪的装饰,珍视父母之情的孔融自然看不去这种虚伪的孝道,于是便怀疑攻击这种行为。

一个十分典型的事件就是,孔融在一次出行中,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在父亲的坟前痛哭,仔细一看却不见路人脸上有憔悴的神情,于是认为这个人在虚伪尽孝,博取好名声,心中十分痛恨,把路人杀掉了。

而就在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孔融少时孝顺后来变卦的行为很讽刺,实际上孔融正是在抨击当时的扭曲价值观,可见其用心良苦。

三、武断残忍

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就对孔融有了一层美好的滤镜,以为孔融一直是一位仁厚的人,实际上,长大做官的孔融,早已不像小时候那般天真可爱了,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孔融受到赏识后在北海做官,刚刚赴任的时候,他就强制要求全城的百姓都要出来迎接,如果不来的话就以谋反罪定,北海本来是一个百姓生活十分拮据的地方,但是孔融非但不体恤民情,还粗暴地实施强制征税的政策,搞得百姓叫苦连天,还有那次在路边因为一个百姓缅怀亡夫却没有憔悴的神情而将其杀掉,虽然一方面体现出他对虚伪孝道的厌恶痛恨,但另一方面,不分青红皂白便将一个生命诛杀,此举还可以看出他的武断残暴。

成年的孔融在很多地方都做得有悖于少年时的行为。他自恃才高八斗,于是对人都很傲慢无礼,与小时候懂得礼让,守礼法的乖孩子背道而驰。

四、爱好贤才

孔融十分重视和喜爱贤才,于是便经常提拔年轻人,导致他退休以后仍然门庭若市,宾客满门,十分热闹,孔融也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和欣慰,他个性宽容,刚好和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相反,但是十分信任那些有贤能的人。

孔融说话很直白,身边的贤士如果有不足的地方他会直言不讳地说出口,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他又会毫不吝啬地进行夸赞,因此广大地区的名士都十分信服他。

五、总与曹操作对

如果说孔融的童年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天资聪慧,受尽瞩目,而他的后半生则吧把精力用在了怎么怼曹操这件事上,生性刚直的他看出了曹操背后的野心,以及曹操对人对事的阴险狡诈,越来越看不惯他,于是说话便口无遮拦,总是惹怒曹操,他不断上表皇帝,发表对于分封诸侯的弊端,实际上就是暗指曹操的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曹操此时愈发觉得不得不把他当回事了,孔融的危险言论使曹操害怕起来。

曹操本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处处谨慎行事,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个影响自己成就大业的眼中钉,于是,死神的阴影渐渐逼近孔融。

建安十三年,曹操勾结其他官吏,给孔融安上了意图不轨犯上作乱的罪名,就将孔融处死了,并且他的家人都被株连,一代名儒就这样成为了历史的云烟。

笔者认为,孔融作为文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而在美好的德行上也为今天的教育起到了模范作用,但是总会有人抓住片面的资料便对他的人物形象下定论,这样是极不理智的做法,尽管是历史中的人物,但也同我们一样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更加全面鲜活的孔融的形象则需要我们认真去挖掘了解。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