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字炼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王安石的文士,他精通文字,却无法掌握一些偏僻生僻的字。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他每天夜里夜读书,细心揣摩,努力掌握每一个字的字形和音节。就在他苦心研究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

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少年时就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王安石一生不但政绩突出,而且著作等身。就是这样一位大文学家,他在写作时,对每一字、每一词的要求达到了十分苛刻的地步,力求达到唐代大诗人杜甫所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王安石的字炼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宰相。当上宰相后,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王安石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这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下江苏扬州,又乘船西上回江宁(今江苏南京),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今江苏扬州邗江区)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舱,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呆板,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儿,就提笔把“到”字圈起来,并在旁边批注了“不好”两个字,一番思考后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江宁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顿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在了人们的眼前。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字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绿,本来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而在本诗中诗人把它当作动词来用,这样不仅有鲜艳的色彩感,而且有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王安石修改《泊船瓜洲》一诗的故事,是中国诗坛上注重炼字的一段佳话,一直受到后人的赞赏而传颂不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平时写作文时,对作文中的遣词造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只有这样才能够写出语言精练、用词准确的好作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